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年11月25日发布公告,正式结束了苯乙双胍的生命之旅,为它的近一个世纪的功过是非画上了圆满句号。
苯乙双胍是属于双胍类的口服降糖药物,大众常以“降糖灵”取代了它的实际用名,得以大家熟知和应用,和二甲双胍一样在降糖界风头无双。但苯乙双胍的最大副作用是会导致致死性乳酸性酸中毒,历年来有多起不良反应报告,该药在70年代已被西方发达国家禁用。由于其价格便宜,在农村市场和僻远地区仍在使用,特别是一些不法商贩把其加入保健品中以所谓的“降糖神奇中药”,进行欺骗广大糖尿病患者,由于还加入其他降糖药物,对一些患者确有疗效,蒙骗了更多患者,殊不知,长期服用剂量掌控不好,导致大量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双胍类的发现起源于一味草药-山羊豆,它是一种原产于欧洲南部和西南亚的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世纪,这种植物的地上部分被用来治疗鼠疫、蛇咬、瘴气、排尿困难,甚至还被用来饲养牲畜以增加奶制品产量,但人们发现它能使牲畜出现肺水肿、低血压、麻痹等症状甚至死亡,之所以对牲畜有害,原因是这种植物富含胍类化合物,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知道用它来治疗多尿——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发现它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年二甲双胍应运而生,但由于生不逢时,恰时胰岛素的出现掩盖了它的光芒。胰岛素的出现人们天真的认为糖尿病问题已得到根本解决,但长期应用发现低血糖、肥胖、使用不便等打破了它的神话。年双胍类得到重新认识,苯乙双胍、丁双胍、二甲双胍同时得以应用,且苯乙双胍在60年代大出风头,但物极必反,科学家逐渐发现其导致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较高,而这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70年代末,苯乙双胍几乎完全退出了市场。二甲双胍具有完全不同的作用机制,它不会抑制乳酸的释放和氧化,导致的乳酸酸中毒发生率也远远低于它的两兄弟。
二甲双胍强化治疗被首次正式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这一效应在超重患者中尤为明显。作为老药它还具有低廉的优势,现在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各种糖尿病治疗指南的一线推荐。
陆平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