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除了由于高血糖引起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或仅有口干、疲乏无力、餐前饥饿感等不适外。当病情长期控制不良,可导致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而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持久、全面地控制好病情,可防止病情恶化和急性并发症发生,也可减少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使患者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也可具有同龄健康人一样的寿命;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良好,同样可维持他们的正常生长、发育。
糖尿病患者全面控制好病情,应遵循“一、五、十”防治原则。但是,目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少误区,从而延误了良好控制病情的时机,随着病程的延长,导致糖尿病某些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发生的几率增加,给患者身体和精神上带来极大痛苦,也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因此,在日常治疗糖尿病过程中,避免这些误区是医生和患者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一、五、十”防治原则
“一”:糖尿病治疗的一个“目的”
1.控制血糖不是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目的,而全面、良好地控制糖尿病的病情,预防、减少和延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发生和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具有与同龄人相似的寿命才是最终目的。
2、对糖尿病患者最大的威胁是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血管病变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WHO统计资料显示,糖尿病并发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是20~74岁成年人新发失明的主要原因(病程在4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将有62%由于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而失明),致盲率比一般人群高20~30倍;
3、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预期寿命较同龄的非糖尿病者明显减少,男性平均减少9.1年,女性缩短6.7年。机箱荟萃分析评估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男性为2.58,女性为1.85。我国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排列顺序依次是心血管病、感染性疾病、酮症酸中毒、全身衰竭和尿毒症等;其中3/4是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所导致的死亡。所以,要全面控制好病情就必须对产生这些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干预,包括控制好血糖、调节异常血脂、降低高血压、肥胖者要降低体重以减低胰岛素抵抗、戒烟、限酒、减低血液高凝状态等一系列措施,并要求该项指标控制达标。
(各项代谢指标控制目标详见文章下面附录)
“五”:糖尿病治疗的“五大措施”
1、对患者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的宣教
2、合理的饮食调节
3、适当的活动和运动
4、必要抗糖尿病药物应用
5、病情检测
“十”:糖尿病患者检测病情的“十大指标”
1、血压
2、体重
3、血糖(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
4、尿蛋白(包括尿微量白蛋白或微量白蛋白/肌酐)
5、糖化血红蛋白或糖化血清白蛋白
6、血脂(包括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等)
7、眼底(必要时要做眼底造影检查)
8、肢体神经传导速度
9、心电图
10、胸部X线
注:必要时测定血管内中膜厚度(IMT,包括颈动脉、下肢动脉等)、皮肤微循环或四肢血流图等;
另外。服用双胍类药物的患者尤其老年或肾脏功能有损害的糖尿病患者,必要时应检测血乳酸浓度,以防高乳酸血症和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
附录:中国2型糖尿病各项代谢指标控制目标
检测指标
达标值
空腹血糖mmol/L(mg/dl)
4.4-7.0(80-)
非空腹血糖mmol/L(mg/dl)
≤10.0()
糖化血红蛋白HbA1c(%)mmol/L(mg/dl)
<7.0
血压mmHg
</80
血脂mmol/L(mg/dl)
TC
<4.5()
LDL-C
<2.6()未合并冠心病
<1.8(70)合并冠心病
TG
<1.5()
HDL-C
>1.0(40)男性
>1.3(50)女性
BMI(kg/m2)
<24.0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mg/24h)
<2.5(22mg/g)男性
<3.5(31mg/g)女性
尿白蛋白排泄率μg/min(30mg/24h)
<20.0(30.0mg/g)
主动有氧运动(分钟/周)
≥
结尾
糖尿病患者应全面控制好病情,遵循“一、五、十”原则,严格遵循医嘱,合理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对于糖尿病合并症,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延缓疾病的进展。
素材:迟佳敏主编《实用糖尿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图片:网络
编辑:张婧
审核:邵建柱医师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