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摘要
据漳浦县人民政府消息称,受海洋赤潮影响,8日下午开始截至9日凌晨0时,福建漳州市漳浦县先后36名村民疑似食用青蛤后,出现头晕、手脚麻痹等中毒症状,其中1人病情严重。
贝类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在享用海鲜美味的同时,如何避免贝类毒素中毒,那就请你拨一拨手指继续往下看......
贝类本身不产毒,但若食用有毒藻类或者与有毒藻类共生则被毒化,这与所处海域和环境有关!
当贝类摄取了一些含有毒素的藻类后产生贝类毒素,而这些毒素会聚积其体内,尤其是内脏部份。一些常见的贝类生物,如扇贝、牡蛎、淡菜、蚬子、带子等就是贝类毒素中毒的高风险食物。
贝类毒素四大类1、麻痹性贝类毒素(PSP)会导致出现四肢肌肉麻痹、头痛恶心、流涎发烧、皮疹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呼吸停止,仅0.5mg就能使人毙命。
2、腹泻性贝类毒素(DSP)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
3、神经性贝类毒素(NSP)产生以神经麻痹为主的中毒症状。
4、记忆缺损贝类毒素(ASP)能够导致头晕、眼花,短时期内失去记忆力。
所有的贝类都有潜在的毒性!但是,PSP一般与贻贝、牡蛎、扇贝等有关;NSP与从佛罗里达海岸和墨西哥湾捕捞的贝类有关;DSP与贻贝、牡蛎和干贝有关,而ASP与贻贝有关。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种分布极广、毒性极强的一类海洋生物毒素。几乎全球沿海地区都有过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致死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次发生因食用染毒的贝类而引起消费者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
麻痹性贝类中毒潜伏期短,仅数分钟至二三十分钟。开始唇、舌、指尖麻木,继而腿、臂和颈部麻木,然后运动失调。有的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最后出现呼吸困难。膈肌对此毒素特别敏感,重者2~24小时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病程超过24h者,预后良好,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仅为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那么,我们如何防范?1
每年赤潮发生时,渔政部门都会发出预警,发生赤潮海域的海产品禁止上市销售,等赤潮过后,抽检合格才允许上市销售。
2
市民在赤潮预警期间,不要在市场上购买非正规渠道销售的贝类水产品,防止中毒事件的发生。发现有售卖行为的商贩,应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报告。
3
食用贝类等海产品后,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和腹部绞痛、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医院接受救治。
4
煮、蒸、炸的烹饪方法未必能消除毒素,所以发生赤潮期间请谨慎食用贝类海鲜。
背景
温馨提示:
赤潮期间,贝类易累积藻毒素引起中毒,其中淡菜报道最多,因其累积先于其它贝类,是污染监测的敏感物。引起中毒的除麻痹性毒素外还有腹泻性,遗忘性和神经性,症状可顾名思义。潜伏期0.5-12小时,无特效治疗药物。毒素耐热,溶于水,因此煮熟煮透不能防止中毒,赤潮期还是不吃慎吃为好。实在忍不住想吃,清洗漂养,除去内脏,水煮捞肉弃汤为妥。厦门02年发生过较大规模的织纹螺麻痹性贝类中毒事件,前车之鉴,预防胜于治疗。
来源:龙海网庆国庆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白癜风复发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