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丰如何构造事件性新闻的结构

编者按

记者写稿,除了选题、采访等工作外,正式写作前,必须要分清自己写的是哪一类新闻作品,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选择正确的结构方式,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一篇好的新闻作品。

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老师曾经在《新闻与写作》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主要谈新闻作品的结构原则和类型。今天,我们跟随艾丰老师的笔墨,学习一下事件性新闻中如何构造合理的结构方法。文中的例子在今天看来虽然比较陈旧,但却有着典型的代表性,对于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写出好的新闻作品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01

新闻作品结构的主要特点

1.新闻作品结构的第一个特点和要求是:简要。

  新闻报道主要是报道新闻事实的,或者是报道事实中有新闻价值的方面或部分的;新闻报道一般是急就章,拖了时间就没有新闻的生命了;读者读新闻作品是比较匆忙的;新闻作品一般的篇幅是比较短的……这些特点的综合,就要求新闻作品在结构上必须是简要的。

一般地说,如果能够把问题或事情说明白,新闻作品的结构是越简单越好。“精简机构”是新闻作品写作在结构上的第一要义。

2.新闻作品在结构上的特点和要求之二是:多样化。

  新闻作品的体裁是五花八门的,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

  新闻作品的内容也是千变万化的,他们之间的差别也是相去十万八千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作品的结构也就必然应该有很大的差别。在它们之间去求一律,显然是可笑的。

3.新闻作品结构的原则和要求之三是:灵活。

  第一要拆装灵活。新闻作品的结构最好要像积木一样,这样摆可以,那样摆也可以。拆掉其中的某一部分也不会形成很大的问题。这主要是为了方便编辑的工作。不仅消息如此,通讯也应该争取如此。

  灵活也是为了创新。新闻作品的结构最好不要墨守成规。

新闻作品的灵活也是说它可以借鉴许多的文字的甚至是其他样式的文化形式的作品的结构方法。例如电影的结构方法(通称“蒙太奇”),就是我们在写通讯的时候应该很好学习的方法。

  在具体的新闻写作中,应该怎样来结构自己的作品呢?这里面有什么技巧呢?

今天先以事件性报道作品的结构为例,来进行一点分析探讨。

02

事件性报道什么最重要

一个记者在处理自己作品的结构时,必须清楚自己的报道属于哪一种报道,是事件性报道,还是非事件性报道。如果是事件性报道,就应该明确,事件性的报道最重要的就是把新闻事件真实地报道给广大的读者。因此,他在结构自己的作品时,就必须以使读者更便于了解事件的面貌为最主要的考虑。

在事件性的报道中,也可以分为信息性报道和深度报道。比如,大兴安岭火灾的消息,是事件性的消息,但它终归是消息;在结构上,应该服从写信息性报道的结构上的要求。但是,事件性报道有许多是深度报道,一些重要的事件的消息,甚至也带有深度报道的色彩,不能按照一般的消息的写法。

03

事件性深度报道可选用的结构

第一种,“单线条过程”的结构法。

  这种新闻作品的结构是按照事件的主要发展线索,顺其自然的发展过程写下来。采取这样写法的作品,大都是所报道的事实线条比较单纯而且有一定的故事性。

  例如,纪希晨写的《一场捍卫党的原则的伟大斗争——揭穿林彪、“四人帮”一伙制造“二月逆流”的重大政治事件的真相》,就是这样的结构方法。(《当代名记者与代表作》第一卷页)这个事件是“文化革命”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事件,许多人并不了解事件的真相。记者原原本本地把当时的真实情况写下来,就会起到重大的拨乱反正作用。所以记者组织安排结构时就严格按照事件的进行情况,一步一步写下来。这种单线条的写法在这里就起了独特的作用。

  再比如,郭超人的名篇《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也是这样的结构方法。因为读者在读这样的报道时,他们的第一个要求是要原原本本地了解我国登山队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具体情况。如果记者把这一过程弄得支离破碎,好像技巧很高,也是读者所不欢迎的。

这种单线条过程的结构法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那就是事件本身并不是单线条的,但记者用一定的特殊的方法,把它“纺”成单线条的了。例如去南极考察活动,本身是一个多线条的活动,很难用一个主线索把它贯穿起来。因为这样的事件,其实只是一个特殊方面的活动而已。记者可以用“日记”的形式把它都穿起来。这里的单线条不是事实的单线条,而是观察主体的单线条。这样的单线条有它的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既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又使读者读了以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加了感染力。

  第二种:“多线条过程组接”的结构法。

  这种方法的要点是,它把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分解成两个以上的进展线索,这两个线索同时行进,在时间上是平行的两条线,而这两条线有时又交叉在一起。

  这种结构法与第一种“单线条过程”结构法的不同,并不仅仅在于“写”上,而是在于它们反映事件的基本方法和角度的不同。

  “单线条过程”的方法基本上是一种事后的叙述法,即使是描写正在进行的事情时,它多半也是类似英语动词中的“过去进行时”的时态。

  “多线条过程组接”的方法基本是一种现场描述法,它用文字提供给读者的场面是正在进行的,它多半类似英语动词中的“现在进行时”的时态。

两种方法是各有优劣的。“单线条”的方法比较超脱,容易简练,事件一目了然。“多线条”的方法现场感强,气氛的感染力更大一些,等等。一般地说,后一种方法是更“现代化”一点的方法,用起来也要困难一些。

比如,

  中国青年报记者采写的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就是“多线条过程组接”的方法。请看它的结构方法:

  线头一(北京):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繁华的王府井,八面槽药店,职工准备开联欢会。突然接到一个长途山西平陆61个农民中毒,急需送药!

  线头二(现场):山西平陆,事件发生地。风南公路段民工中毒经过。

  线头三(平陆县城):就在同一时间内,平陆县委开会研究……

  又回到了北京,如何准备药物、运送药物。

  又回到了平陆县,如何接收空投的药物。

  医院,如何及时地给中毒者治病。

……

  这样的结构法,就把紧张的救人的情况较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现场感强,扣人心弦。

这是一篇结构成功的作品。

  还有另一种“多线条过程的组接法”,可以说它也是从电影中借鉴来的。那就是过去式和现在式的时间上的组接。

  笔者在报道我国第一个搞“包产到户”的县委书记李云河和他的助手戴洁天的时候,写了一篇通讯《已是山花烂漫时》(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收入记者本人的作品集时,改名为《最早搞包产到户的人》),用的就是这种结构的方法。

这篇作品的结构梗概是这样的:

  引子:提出谁是最早搞包产到户的人。

  第一段:信念。年,李云河给中央写关于给包产到户翻案的“上书”的镜头;爱人阻拦他。为什么?——下面紧紧组接上年李云河因为搞包产到户被打成右派在大会上被批斗的镜头。——然后又回到年,他对自己冤枉的态度,他上书的主要内容。这里是20年后的今天和20年前的过去的组接。

  第二段:标准。年春天,有人批包产到户的波折,李云河写文章反驳。他依据的是一个发了黄的小册子《燎原社包产到户经验总结》。紧接的是年如何同戴洁天依靠群众的实践写出这本小册子的过程。然后又回到他近年来对这一经验的发展。这里是23年跨度的组接。

  第三段:土地。80年代初直到记者写作的时候止,李云河对包产到户继续不遗余力地呼吁。——从解放初到文革后期,李云河和群众关系的回顾,他一直牢牢地和群众站在一起。——李云河的呼吁终于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这是30多年跨度的组接。

第四段:思考。也是利用李云河写的新旧材料的组接来说明他的几个重要的思想观点和它们对我们的启发。

  从上面的梗概介绍可以看出,每一段开头的事情,都是以现在的时间为主要线索的,而将过去的事情分别插入,这也就形成了多线条的组接。作者没有按照年—年这样的一条时间线索来写,而是把时间的线索砍成了两条,一条是—年的现实线索,一条是—年的历史线索,然后把这两条线索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这样地组来接去有什么必要呢?是不是故弄玄虚?不是的。应该说这是由于题材的特点所决定的。李云河的事件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事件,如果按照一般的时间顺序来写,不仅会显得很拖沓,而且也会使人感到缺乏新闻性——要从几十年前说起么。而现在的结构方法,就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三种:“多侧面组合”的结构方法。

  一个事件有许多侧面,新闻报道不是把它们笼统地一下子都写出来,而是分侧面来写,这些侧面的组合才是事件的全貌。这就是“多侧面组合法”。

  例如,人民日报报道引滦入津重点工程的《背水之战》,就是采取多侧面的结构方法。记者没有完全按照工程进展的时间表来一步一步地写工程的具体进展,而是把这个工程的情况分成几个侧面来反映:

  第一段,进医院还是进法院?说的是领导层侧面。

  第二段,热汗、热血、热泪。说的是广大施工人员拼命苦干的英雄事迹的侧面。

第三段,引来的不只是水。说的是在这一工程中人们表现出来的高尚精神面貌和思想上的收获这一侧面。

  这样分面的写法,也把这个工程的全貌报道出来了。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写法呢?这是因为引滦入津工程虽然是一个事件,但是它的最引人之处并不在它的情节,而在于它的“面貌”——决策的面貌、干劲的面貌、精神的面貌。而多侧面组合的结构方法,最便于把这几方面的面貌较全面地反映出来。

不仅这种结构方法可以在单篇的报道中运用,有时系列报道中用得更多。

中国青年报记者雷收麦、李伟中、叶研等采写的关于大兴安岭火灾的一组报道就是这种结构的方法。这组报道一共三篇,题目分别是:《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这三篇大部头的通讯,分别从火灾的起因、灾难、反思几个方面进行了这样的组合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作者系经济日报原总编辑)

声明:本文原载自《新闻与写作》,原题为《新闻作品的结构原则和类型》,学术引用,请以纸质内容为准。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中科医院获“聚力共健”品牌影响力企业
白癜风专家百姓放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etwork-ping.net/szdyf/3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