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请注意!
五月过半,厦门再次进入高温模式!
伴随着滚滚热浪一起来的
还有进入了活跃期的各种细菌!
正如食安君前天给大家介绍的
▼▼▼
炎热的夏季,最利于细菌的生长
也是细菌性食物中毒高发的季节!
数据显示
根据国家卫计委年4月在网上公布的对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显示,年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中毒人,死亡人。
1
从报告月度分布情况来看
第二季度(4-6月)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全年食物中毒总人数的29.6%。5月份食物中毒人数又在全年之中高居榜首,占全年食物中毒总人数的16.0%。
2
从中毒事件原因分类情况来看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全年食物中毒总人数的53.7%。主要致病因子排在首位的就是沙门氏菌,接下来依次是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肉毒毒素等。
3
从中毒事件场所分类情况来看
发生在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全年食物中毒总人数的42.6%。主要原因是食物污染或变质、加工不当、储存不当及交叉污染等。学校集体食堂是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
4
从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情况来看
年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年食物中毒事件总报告起数、总中毒人数和总死亡人数的18.3%、28.7%和0.8%,其中,27起中毒事件发生在集体食堂。
划重点
食安君替小伙伴们从报告里划了几个重点
总结一下就是
?
又到了高温季,细菌滋生
由此引发的食源性疾病风险又加大啦!
小伙伴们吃东西的时候一定一定要小心!
尤其是在集体食堂,更要提高警惕!
小伙伴们可以看到好几位
食安君发过通缉令的“坏家伙”
从跟我们争夺海鲜美味的副溶血性弧菌
到耐热性强的“顽固分子”金黄色葡萄球菌
还有食安君给大家多次介绍的致病菌大佬
▼▼▼
沙门氏菌
为什么说沙门氏菌是致病菌大佬呢?
看过食安君之前推送的小伙伴应该知道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首位!
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呢?
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统计数据
我国估计每年有
九百多万人次患病
当然,这些致病菌在国外也没少兴风作浪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
统计数据显示
沙门氏菌在美国每年造成
超过一百万人次患病
▽▽▽
CDC统计数据显示
大多数感染沙门氏菌的患者在感染后12至72小时内出现腹泻、发热和腹痛,这种病通常持续4到7天,大多数人无需治疗就即可康复,少数腹泻症状严重的病人则需要及时送医。
友情提醒:上述症状并非食源性疾病专有,如厦门市疾控中心于今年4月29日发布的5月健康预警中提到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水痘、流行性感冒、蚊媒传染病(如登革热、寨卡病毒)均可能出现发热等症状,小伙伴们要注意甄别,及时就医!
沙门氏菌最喜欢污染的食物
那就是禽肉及其制品和鸡蛋。
根据各国的研究,零售生鸡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一般在10%-80%。尽管我国居民大多会将鸡肉做熟再吃,但由于厨房没有做到生熟分开(比如两套案板刀具)容易导致交叉污染,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导致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
据测算,每年因鸡肉导致的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发病人数可以达到万人次,其中近半数与生鸡肉的交叉污染有关。
最后再强调一句
大家一定要牢记食安君之前给小伙伴们的8个要诀,远离食源性疾病!
1
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不要购买和食用来源不明及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包装食品应在保质期内。
2
食物要烧熟煮透。各部位的温度都必须达到70℃以上,特别是肉类、乳制品等易被病原菌污染的食品应彻底加热,煮透后食用。
3
煮熟的食品要尽快吃掉。食品出锅后应尽快吃掉,夏秋季节在常温下存放不应超过4小时。
4
妥善贮存食品。食品应贮存在60℃以上或5℃以下的条件下,同时要将食品贮存在密闭容器里,避免老鼠、蟑螂、苍蝇等的污染,注意生和熟的食物、新鲜与剩余食物要分开贮存。要牢记冰箱不是保险箱,要定时清洁。
5
熟食要再加热后方可使用。剩菜剩饭不宜贮存太久,低温贮存的食品必须回锅加热处理,回锅加热的温度至少要达到70℃以上。
6
避免生熟食品的交叉污染。加工生熟食品的用具(案板、刀具等)要分开使用,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
7
保持厨房的卫生。厨房应当保持整洁,用来加工食品的所有用具表面必须保持干净。接触餐具和厨房用具的抹布应该在下次使用前彻底清洗,必要时煮沸消毒。特别要注意不要在厨房内存放任何有毒物及其容器,以避免误用、误食。
8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在收拾生禽、生肉、生鱼之后,要再次洗手,方可接触其他食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