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头孢千万别喝酒真的会猝死

春节临近,聚餐增多,朋友圈会收到类似温馨提示:

服用抗生素期间,特别是头孢类、甲硝唑类、呋喃类药物时,不能喝酒,不能喝酒,不能喝酒,重要事情说三遍!否则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猝死风险!

  

这个提醒靠谱吗?

很靠谱!!

就在昨天,医院急诊科来了一位自服3粒头孢后饮酒致死亡的男性患者。

患者来院时血压只有64/40mmHg,远远低于正常值,面色潮红,大汗淋漓。根据家属提供的信息,医生快速判断出正是头孢和酒一起吃引起的“双硫仑样反应”。于是立即对症处理,升压,补液,抗休克。奈何患者病情急剧恶化,虽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三小时余,仍宣告不治,令人扼腕。

  

什么是双硫仑样反应?

又称双硫醒样反应或酒醉貌反应,指应用药物后,双硫仑抑制乙醛脱氢酶,阻挠乙醇的正常代谢,致使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

乙醇别名酒精,饮用后0.5-3h内完全吸收,90%在肝脏内由乙醇脱氢酶将乙醇催化为乙醛,乙醛脱氢酶将乙醛催化为乙酸,乙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CO2和H2O。这是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乙醛脱氢酶是乙醇代谢的关键酶。双硫仑通过竞争性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阻止乙醛转化为乙酸,致乙醛在体内迅速蓄积;乙醛的毒性约是乙醇的10倍,乙醛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同时一定程度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和脂肪氧化能力,导致不可逆的心血管系统抑制作用,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及体征,即双硫仑反应。

具有双硫仑相似结构或作用机制的药物如头孢哌酮会与辅酶竞争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在这些药物的作用下,大量乙醛无法变成乙酸而蓄积在体内,乙醛这个东西是有毒的,是导致人体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的罪魁祸首。其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和饮酒量成正比关系,男性多于女性;成人多于儿童;注射给药多于其他途径给药。

因此,这个提醒是靠谱的!

吃药或者打针期间饮酒真的存在猝死风险,流传在朋友圈的温馨提醒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重点,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药物有这些(包括并不限于)

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常见药物部分头孢类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孟多、头孢美唑、头孢甲肟、头孢尼西、头孢西丁、头孢呋辛、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匹胺、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美诺、头孢替胺、头孢噻肟、头孢磺啶、头孢唑肟、头孢唑啉、头孢克肟、头孢克洛、头孢地嗪、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甲硝唑磷酸二钠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磺酰脲类

(降糖药)

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

双胍类

(降糖药)

苯乙双胍、二甲双胍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莫西沙星片其它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磺胺类(磺胺甲恶唑)、灰黄霉素、琥乙红霉素、异烟肼、奎纳克林、华法林、三氟拉嗪、妥拉苏林、水合氯醛、氢氰胺、醋酸环丙孕酮含酒精的药物十滴水、藿香正气口服液、药酒制剂、酊剂、醑剂、氢化泼尼松注射液、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银杏内酯注射液、地西泮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康复新液、复方氢溴酸右美沙芬糖浆、复方甘草口服溶液、羧甲司坦口服溶液

除了上述药物在酒后发生“双硫仑样反应”而危害健康外,是否还有其它药物?

有!划重点!

酒药物危害镇静催眠类药物舒乐安定、安必恩、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安定、利眠宁

安眠药+酒

=昏迷

解热镇痛剂类阿司匹林、扑热息痛、西乐葆、萘普生、扶他林

止痛药+酒

=消化道出血

降压药利血平、卡托普利、硝苯地平

降压药+酒

=低血压休克

降糖药二甲双胍、胰岛素、格列苯脲

降糖药+酒

=低血糖休克

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酒

=乳酸性酸中毒

抗抑郁药舍曲林、百忧解、帕罗西汀

抗抑郁药+酒

=加重病情

春节将至

交际应酬、朋友聚会

饮酒助兴在所难免

但!!!

吃药的人可要注意啦!

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去享受

千万不要与自己的生命过不去!

稍有不慎,真的可能连命都没了!

“吃药不喝酒,酒后不吃药”

祝大家新春快乐!阖家幸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etwork-ping.net/szdwh/7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